文/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 許博涵
近來台灣社會在能源議題上的討論愈趨激烈。無論是綠能風場受天災損壞,或是核能運用的爭議、乃至這兩天再度出現繪聲繪影的綠能貪腐事件,媒體與輿論場中頻繁出現的,是情緒化的對立,而非建設性的討論。但若我們真心關切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的未來,實則整個社會應捫心自問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能源情境?是如同美國川普式的全盤否定氣候變遷的事實、認為所謂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運用綠能是“有心人”阻礙國家利益及化石原料產業利益的大騙局?還是枉顧人類文明發展始終是與自然環境磨合的事實、理想上只願寄託於回歸鄉野田園、桃花源式的文明停滯發展情境?如果兩者極端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那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能源情境?可以讓我們既能減少來自化石能源的污染排放、又能避免我們被可能禍遺子孫的核能科技危害反噬?
綠能與核能不是對立,而是組合的起點
不少人誤認為,發展「核能」與發展「綠能」是二選一的抉擇,但事實上兩者早被公認都是去碳能源的選項,本質上兩者在能源組合中的對立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偽命題。尤其是綠能與新型核能的發展都是為了降低碳排放、提升能源安全的可行選項,而取得綠色電力更是企業邁向淨零碳排放和自主能源選擇的重要基石。事實上,無論是對企業或是整個社會,採用綠電和發展新核能絕非矛盾,「擁抱去碳電力」恰恰是我們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應有的理性與務實。
在全球能源格局劇烈變動下,歐洲多國早就重新評估核能角色,美國投資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更積極投資研發下一世代的核融合技術,其目的昭然若揭,正是在打造自身的次世代能源競爭力;中國與南韓也積極開發新一代反應爐技術。發展新核能和運用綠電絕非矛盾,新核能技術在安全性、模組化與負載穩定上,與間歇性的綠能可形成互補,讓我們得以穩定推進去碳轉型。我們應打破意識形態的二元框架,將所有去碳能源選項都納入評估與配置,才能達成可靠、乾淨、穩定的電力供應。
綠能不應被污名化,完美能源從不存在
綠能和核能都是我們應理性發展運用的清潔能源選項,遺憾的是,從日本福島事件後社會大眾對核能非理性的排斥、到近年社會對綠能的污名化,甚至超越了對核能的質疑,對於如何發展健康的去碳能源組合、務實應對正擺在我們眼前的氣候變遷挑戰,在這一座海洋島嶼卻鮮少被人提及。綠能淪為核電的對立選項,公眾對綠能案場從環評爭議到選址抗爭,從開發過程的官商勾結指控到生態破壞的焦慮,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常被貼上貪腐與破壞生態的標籤,這樣一面倒的指責,忽略了整體法規設計、制度改革與工程治理的努力,也掩蓋了再生能源對減碳的貢獻與必要性。事實上,人類自用火以來,從未擁有過完美的能源。煤炭帶來工業革命,也帶來空污與肺病;石油驅動全球化,也帶來戰爭與碳排;核能提升了能源密度,也留下核安與核廢問題;而綠能雖潔淨,卻需更多土地與智慧調度。能源本質上是取捨與平衡的藝術,所有能源的發展與應用都有代價,真正的成熟社會不該幻想寄託於烏托邦式的理想能源選項,而應建構具韌性與調適能力的能源治理能力。
我們需要的是智慧強韌的去碳能源組合
當今社會真正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支持哪一種能源」,我們更需要的是健康多元的、智慧強靭的去碳能源組合,搭配完善的電力基礎建設、以及高效率的用戶端能源運用及尖離峰調度系統,為台灣這座AI科技島打造教科書級別的智慧能源體系,其應至少具備下列的特點:
1. 多元組合的能源架構:我們需要的能源體系,需要整合風力、太陽能、水力、生質能、地熱、小型模組核能與可能的氫能,形成多元、強健、智慧的去碳能源組合,社會公眾應首先明白,能源多樣化本身就是基於對我們可承受的風險管理、權衝其效益、衝擊及風險,對核能、對綠能,都應以此進行理性評估。
2. 彈性調度與智慧配網:核能與再生能源都是去碳能源的選項,兩者卻有完全不同的應用情境,作為基載電力的核能、及具有間歇性與季節性而形成的變動能量來源的綠能,需透過智慧電網、區域型微電網與儲能系統來調度吸納,形成虛擬電廠與需量反應機制,降低尖峰與備轉壓力,才能最高效率的應用我們珍貴的綠能資源、最小化運用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風險、並且降低我們對於各類不產自我們島嶼的國際燃料倚賴,除了煤、石油與天然氣,自然也包括鈾(核分裂)和氚(核融合)。
3. 穩健的電力基礎建設:電網韌性、輸配電升級乃勢在必行。隨著風電與光電等間歇性再生能源滲透率逐步提高,傳統設計以「自上而下供電」為主的大電網架構、集中式的能源系統架構面臨挑戰。為確保供電穩定,電網必須能快速應對電壓閃變、頻率異常及突發斷線等狀況。事實是設置在「不想在我家後院」的核能廠、或綠能資源常分布於偏鄉與沿海地區的綠電案場,我們都需要強化轉供能力的區域級變電站,並且推動高效率變壓器與線路智慧監測系統建置,以構建足夠強靭的智慧電網,若無足夠的輸配電能力來承載電力傳輸,必將出現棄電與壅塞問題、及反之亦然的電壓不穩和頻率波動問題。有鑑於此,甚至企業也必須導入主動的用電管理及保護控制系統,甚至發展具自我修復功能的智慧型微電網架構。
4. 電力與終端用能的高效率運用:用戶端的節能、數位能源管理(EMS)、污染排放的集中抑制(如電動車EV應用與生活中各類熱交換系統的導入及效率提升)、建築節能、工業電氣化等,都是去碳路徑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為了鼓勵用戶端的效能提升,相應的電力市場機制、碳定價與投資誘因,都是確保需求側能源結構轉型成功的基礎平台,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尚未全面開放,市場訊號無法完整反映尖離峰電價、供需波動與容量儲備價值。若要引導用戶端願意裝設分散式綠能與儲能,需建立容量市場與備轉服務合理回饋機制、擴大需量反應與即時交易平台、甚至明確售電業者、市場參與者的責任與利潤模式,讓電力運用與企業面對國際市場的碳帳冊與交易系統接軌,與CBAM(碳邊境稅)與碳權市場接軌,強化出口產業競爭力
以此觀之,我們需要的能源體系,很顯然不是只有能源開發商的事,更是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是科技、金融、法制與民意的共同構築,真正貪腐罪惡如影隨行的,是痛苦、卻必要的能源基礎建設升級、是能源結構轉型系統工程的鉅額投資,僅讓綠能發展承擔罪名及污名化,不但是難以承受之重、更是小看了犯罪貪婪的欲望驅使力量,翻開各國的核電廠發展史與重大能源工程建設歷史,人類社會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因貪婪而不慎跌入罪惡深淵的又豈是孤案獨例?一股腦的怪罪綠能發展,實與社會的集體獵巫無異。
為AI科技島打造教科書級智慧能源體系
在沾沾自喜我們台灣是「AI科技島」的同時,希望國人都能清醒的意識到,發展AI與半導體的核心需求正是穩定且低碳的能源,無論是晶圓製造、資料中心、還是智慧製造,若缺乏一套智慧去碳能源系統做支撐,若不能夠及早建立具備上述特性的能源基礎架構,台灣終將面臨無電可用、企業出走的窘境,我們也將在未來全球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一言以蔽之,「智慧綠能」不是環保口號,而是台灣產業與國家安全的關鍵能源基礎建設,是產業與國家競爭力,也是我們別無選擇的生存關鍵。
結語:別無選擇,唯有勇敢轉型
台灣需要打造一套可說前無古人、教科書級別的智慧能源體系,來支撐這個幾乎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高科技產業島嶼,我們要展現給世界的不僅是淨零承諾,更是制度創新與國家治理的典範。在此請容我呼籲,社會是時侯應該拋棄「非綠即核」、「非核即缺電」的鬥爭式思維陷阱,這樣的對抗紛擾,並無助於我們建立合理、務實的去碳能源組合,尤其對綠能的污名化,最近幾年甚至超越了核能,無論是環境生態衝擊或所謂綠能即貪腐、官商勾結的罪名,放在任何時代的任何能源(截止目前人類文明的發展能力),都是我們可能面對的挑戰及可能遭遇到的爭議罪惡行為,一面倒式的責怪綠能勾連貪腐犯罪發展實欠公允,甚至想盡辦法停止綠能的建設,讓企業對於缺乏綠電只能徒呼負負,更只是凸顯部分媒體和社會民眾對理想、便宜且完美的電力來源過度天真的想像。
遙想當年的趙耀東、李國鼎前輩先賢,我們別無選擇,台灣的能源結構轉型,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台積電,也是我們必要為子孫造起的新護國神山,綠能是能源轉型的一部分、核能是能源轉型的一部分、你我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惟有以務實、整合、長遠的角度,正視能源轉型的挑戰,誠實面對各種能源選項的優劣與現實,並以系統性眼光組合出最適切的低碳路徑。無論是綠能、核能,還是儲能與智慧電網,它們都不是單一答案,而是彼此互補、協同演化的必備元素,邁向淨零碳排的能源結構轉型,就是持續進化能源體系的共創過程,若我們希望邁向真正的淨零社會,這場能源轉型,將是台灣邁向更有韌性、更具創新力未來的必經之路。在這過程中,社會公眾支持尤為重要,唯有我們共同建立起理性的能源治理文化,才能超越政策的口水與爭訢,祈願從能源議題,推動社會的公共治理,建立起我們社會共同承擔轉型陣痛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