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能發展與應用是風險?

綠能發展與應用是風險?
越過現象看本質: 社會應對氣候變遷韌性的基礎

面對近日颱風對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設施造成的破壞,我們感同身受,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系統韌性的嚴厲考驗。此刻,社會出現對再生能源質疑的聲浪,我們完全理解大家的焦慮與不安。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深思:台灣究竟需要怎樣的能源體系?我們要繼續依賴進口燃料與集中式發電,還是邁向一個更乾淨、更安全、更有韌性的分散式綠能社會?

 

極端氣候是對傳統能源安全的威脅,更是轉型的警鐘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上升,這並非某種遠方的理論,而是台灣每年都在面對的現實。我們的水力發電經常不定時面臨枯水期,我們的輸電線路與發電廠區時常遭颱風、地震威脅、在不確定的未來甚至有國安與戰爭的威脅。大眾所焦慮的,其實是集中式、依賴進口的能源體系,顯然如果未能將綠色的、可分散式的能源系統配置考慮進進,並不具備足夠韌性與安全。

再生能源若因天災受損固然可惜,但它們正是有這一項重要的優勢:模組化、分散式、可快速修復與重建。比起單一電廠失能就影響數百萬人的舊式體系,分布式綠能網絡反而是強韌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相較於大型火力電廠在地震或水災中可能癱瘓整體供電,我們不能因為部分太陽光電板損壞,就否定整體系統的價值,分散式再生能源具有災後快速恢復的彈性能力,未來更可透過微電網結合儲能,實現區域自給自足的能源韌性島嶼

 

再生能源是邁向淨零的唯一道路

全球社會已無退路。從歐盟、美國到亞洲的韓國、日本與中國,都已定下「2050淨零碳排」的國家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與《巴黎協定》也早已明確指出:再生能源與綠電應用是碳中和的核心路徑

即使美國總統川普對風力發電提出質疑,美國能源部與各州政府仍持續推動再生能源,拜登政府的《通膨削減法案》(IRA)更提供數千億美元的綠能補貼。2023年,美國新增的發電容量中,有超過60%來自太陽能與風能。可以發現,美國總統川普個人對風力發電的批評,與美國能源政策實際走向背道而馳。在美中兩強相爭的大背景下,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國,風力發電與光電裝置容量已超過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並持續領先技術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全球風電與太陽能裝置容量的第一大國,積極佈局全球綠能產業鏈。

台灣若因情緒而猶豫再生能源的腳步,將喪失能源主權,也錯失產業轉型的大好契機。作為高度外貿依賴的島嶼經濟體,不可能置身於全球碳關稅與供應鏈重組之外。未來企業出口將被要求提供碳足跡與綠電使用證明,綠電早已不只是環保,而是產業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條件。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再生能源,更是智慧綠能基礎建設

我們並非否認挑戰的存在,而是主張應該以系統性工程來面對。再生能源並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以下配套形成完整體系:

- 智慧電網:提升配電系統自我修復、負載管理與再生能源整合能力,降低瞬間斷電風險;

- 儲能系統:穩定太陽能與風能的出力波動,作為尖峰負載因應與備援供電之用,提升供電可靠性;

- 分散式能源(DER):讓工廠、社區、建築自建綠能,降低輸配電風險與建設成本;

- 能源數位管理:以AI與物聯網(IoT)管理能源使用效率與彈性調度,提高整體能源效率;

- 防災設計與工程標準:針對風災、地震、水淹等進行再生能源設施的結構加強,強化韌性與保險配套。

  在此系統基礎上,台灣可逐步建立層次分明、備援多元的能源體系。、每一個工業區、產業及科學園區、每一個城市鄉鎮、每一座社區都能發展自己的綠能微型電網,讓我們國土的每一寸都成為能源安全的一部分。這些正是我們推動綠能轉型下一階段的重點,也是台灣能源安全與經濟安全的新基礎建設。

 

鼓勵全民投資「自己的電」:能源轉型需要全民參與

能源不應該只是少數大型電廠的事。透過政策引導與商業模式創新,我們應:

  • 鼓勵企業投資太陽光電與儲能系統,成為淨零廠房,增加產業韌性;
  • 推動「綠電社區」與「能源共生園區」,讓公私協力建構區域型再生能源體系;
  • 擴大市電退費制度,支持家庭安裝屋頂太陽能,讓住戶也能參與轉型;
  • 建立全民參與型綠電投資平台,如綠電債券或合作社制度,讓人民共享綠電經濟紅利。
  • 教育推廣與青年參與,從校園、公民課程及社會大眾提升綠能智慧應用的科技潛力及推動商業化技術發展的生根落地。

能源系統的規劃建設,並非只是是政府的事,當用電需求最迫切的產業界、甚至全民都可成為能源生產者,我們將真正實現「從用電者變成電力參與者」的民用能源時代,台灣的能源主權,來自於產業參與、風險分散與全民的支持,也正是現在,台灣剛好有機會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去大型集中式發展電廠與電網的、以智慧綠能為基礎的可持續社會。

 

期語:不要因為風雨而懷疑陽光

風雨過後,請容我以這一封給大家的信,懇請全民不要僅因為一次天災中的受損,就放棄我們對未來淨零碳排社會的期許和承諾。綠電的發展與應用,不應該成為天然災害的替罪羊,而是面對天然災害、更多氣候風險時,我們需要去妥善規劃、值得更多投資的解方。唯有堅持勇氣面對氣候風險,改變我們的工業社會惡性,我們才能讓台灣在2050年,不只是淨零,更是能源自主、環境永續、全民共享的新典範。

祈願大家平安,願我們能繼續共同努力,擘劃與建設台灣的淨零碳排未來!

 

投書人: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 許博涵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