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 許博涵
在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時刻,台灣正處於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的交會點。AI浪潮席捲全球,台灣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更被視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支柱。然而如同黃仁勳來訪時指出,高科技產業與AI發展之基礎建設不僅是人才與技術,更在於能源,而能源的選擇將決定我們未來的競爭力。
高科技與AI產業的「能源焦慮」
AI算力集群與資料中心、半導體的晶片製造,這些被我們視為國家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對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也必須嚴格檢視這些產業的碳排放情況,避免因為急於發展這些產業,讓我們喪失了對「淨零碳排」目標的堅持。事實上,高科技產業雖然是高用電、高碳排的大戶,也一直是減碳的模範生,許多企業正不遺餘力減碳排放,因而也越來越重視「綠電」的來源。國際大廠也要求供應鏈導入RE100、碳足跡揭露,更已經成為台灣企業爭取訂單與合作的重要條件。正因為如此,當社會普遍擔憂我們即將面對「缺電危機」時,這些企業面臨的更大衝擊,恐將是如何取得綠電「餵飽」不久即將到來的日以繼夜、幾乎全年無休的AI Factories!
AI既然被視為基礎建設,去碳電力就不再只是環保選擇,而是產業發展與AI競爭力的必備條件。雖然核能一直被視為重要的去碳電力選項,但是如何從自然環境中取得可再生的能源,依然是台灣必要面臨的功課,一言以蔽之,台灣即使要考慮核電作為重要的基載電力,也不可能100% 依賴核電廠,能夠與之配合調度的清潔可再生能源電力,尤其是可供企業選購的綠電,依然是我們要努力發展的能源基礎建設。
風力發電:高密度、低衝突的綠能解方
在眾多再生能源形式中,風力發電特別具有幾項無可取代的優勢:
1.節省寶貴土地資源:相對於太陽能需大面積用地,離岸風電架設於海域,幾乎不與農地、住宅或工業用地競爭,有效降低土地衝突,是「不佔地綠電」的典範。
2.大規模、穩定供電:離岸風場單一案場動輒數百MW,具備提供大型製造業與科技園區所需的穩定電源能力,是AI產業等高負載用電的理想選擇。
3.能源自主、產業升級:推動風電建設,也帶動國內風電產業鏈發展,包含海事工程、水下基礎、智慧運維、關鍵零組件製造等,可望成為下一波產業升級動能。
實話實說:綠電開發的生態衝擊遭遇過度嚴格檢視
社會上部分對綠電的排斥,多來自對生態衝擊的擔憂。但實際上,若以核電廠作為AI時代需求的能源基礎建設,其大型核反應爐建廠的生態衝擊恐將更為巨大、而小型化(SMR)核反應裝置「遍地開花」的情境,放在台灣的地方生態和民意論述,恐怕將遭遇更多無休無止的反對!
現代綠電開發,早已導入嚴謹的環評機制與科學監測,並與保育團體合作進行鳥類遷徙、海洋生態的減輕方案。許多先進國家亦證實,綠電的發展與自然可以共存。我們更不應忽略的是:若不推動綠電,依賴高碳排的能源模式,將帶來更嚴峻的極端氣候風險,對環境與未來世代造成更大威脅。
台灣的選擇,決定未來的高度
我們需要更多理性討論、更多理解與願景。風力發電不是敵人,而是推動台灣邁向低碳經濟的戰略夥伴。綠電,是我們高科技產業、AI發展的核心資產,更是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證。作為一位長期推動綠電應用的倡議者,我誠摯呼籲社會大眾:給風電一個理解的機會,給台灣一個綠色的未來!